平常情况,人们很难把大学教师和牛粪炉子联系在一起的。巧的是,在西藏阿里驻村的日子里,我曾结缘牛粪炉子,收获了一段难忘岁月。
2015年1月,我和同事从千里之外来到西藏阿里改则县察布乡玛日玛村,开展驻村工作。西藏阿里地广人稀,气候条件恶劣,属典型的高寒缺氧地区。也就是在这里,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牛粪炉子。刚到玛日玛村的时候,正值严冬,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度,驻村点宿舍里也是寒气逼人,墙角处都能看到明晃的冰碴,唯一暖和的地方就是宿舍正中的牛粪炉子周围。大家就像受到磁石吸引一样,总会情不自禁走到牛粪炉子跟前,贪婪那红红的火苗带来的温暖。之前想一想牛粪就会觉得别扭,更不会把一日饭菜和牛粪联系在一起,就更别说动手捡牛粪和用来烧火做饭了。但是真正到了阿里之后,我们很快就体会到了牛粪炉子的实用:取暖、做饭、烧水、烤馍片、烘衣服,明白了烧牛粪炉子也是驻村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项必备生活技能,反而不再觉得它是那么脏兮兮了!从刚开始的戴着手套捡、取牛粪,到后来直接用手,一切都觉得那么自然。阿里驻村的日子,纵然是高校博士、大学教授,那也必须得学会生牛粪炉子!因为它是生活的必备、工作的必须、生命的希望,每天侍弄它反而觉得是一种幸福。
牛粪炉是铁皮做的,大号水桶大小,在宿舍正中间,方便整个房间取暖。旁边搁有一个塑料桶,盛满牛粪,方便随时往炉膛添加。牧民都很朴实友好,路过驻村点或是村部举办活动的时候,他们都会带来几袋牛羊粪,当然我们也会回赠牧民一些小礼物。工作之余我们也会拿上布袋,到附近的山坡,自己动手,捡拾牛粪。玛日玛驻村点一共四位队员,生活中我是司炉工,每天负责看护炉膛,给大家带来温暖。试想一下,阿里的高寒牧区,没有牛粪炉取暖做饭,相依为伴,会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我们戏称牛粪炉子给我们带来了物质食粮。炉膛里红红的火苗,总会给人们带来温暖,也给工作带来希望。驻村点的牛粪炉子几乎是全天候的,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和我们驻村队员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阿里驻村的日子里,我们始终牢记“强基惠民”的使命,常去牧民家里走一走,不管是帐篷房,还是土坯房,大家总是喜欢围着牛粪炉子坐在一起,喝一碗热热的酥油茶,谈脱贫攻坚,唠家常生活,牛粪炉子见证了这一切,我也收获了“教授级牛粪炉司炉工”的高级头衔儿,留下了人生一段美好而又难忘的记忆。告别驻村工作的那一天,我双手深情地拍了拍牛粪炉子,就像告别老朋友一样,竟有很多不舍。我也特地从屋外的牛粪棚装满一塑料桶牛粪,搬放在宿舍内炉子旁边,合影留念。
难忘羌塘牛粪炉子,难忘阿里驻村岁月!
(该文刊发在《拉萨日报》2021年3月31日第8版)
(文:高全孝/编辑:付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