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民大故事】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的建立(作者:薛林堂)

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09-07本文已被浏览 8199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文革的后期更加强调教育要结合实际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各地工农业生产服务。当时中央领导认为西藏民族学院办在内地有脱离西藏实际的一面。经中央领导同意,由西藏自治区决定在保留西藏民族学院的同时,在西藏林芝建立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办一些结合西藏实际的专业。

1971年以王静之为首的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坚决服从,立即动手,做了周到的安排。首先派出教务处沈摇斧带队,抽出部分教师去西藏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编写结合西藏实际的教材。同时组成以高启祥和牛锦华为首的筹建小组,在林芝八一中学安营扎寨,招来建筑队。在尼洋河畔、觉木山下动工修建校舍。用了五年时间终于建起了初具规模的校舍、教室和生活服务设施,开始招生。设立了财会系、农学系、畜牧兽医系、机电系、林学系。在以王静之为首的西藏民族学院党委的全力支持下,组成以段志远、沈摇斧和尤其翰为首的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把西藏民院有一定政治素质的行政人员和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学人员派往林芝分院组成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团队,开展各项工作。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

五年的建设历程是相当艰巨的。尼洋河畔、觉木山下是一片荆棘丛生的乱石滩,没有吃、住等生活条件。在牛锦华等同志的带领下,教职工在觉木山下对面、尼洋河畔的八一中学安营扎寨,打围墙、建食堂,修温室、种蔬菜,为自己生活创造条件。从八一中学栽电杆、架电线、修道路,通过尼洋河畔到觉木山下实现了三通(通电、通水、通路)。在乱石滩上打土坯、修平房。三年时间建起了八栋平房、教室和4栋办公室,修起了六十多亩的大寨田。在觉木半山建起了水电站,把觉木山的水引进了校园,建起了实验室。用石头垫底、用沙土铺平了操场,建成了几十亩的果园。

五年的建设生活困难重重,教职工们以战天斗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完成了建校任务,建成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为1988年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五年艰苦卓绝的岁月是藏汉同志在区党委关怀下,在以王静之同志为首的西藏民族学院党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团结战斗的岁月,正如当时的办公室主任罗华荣同志回忆的那样:五年的岁月是一瞬间,但对他们建校的人来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最乐观、愉快、难忘、有意义的五年。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让人不能忘记的是,建校初期从咸阳西藏民族学院本部调往林芝分院的领导、教师和行政人员中有一批表现突出的藏汉族同志。他们大公无私,告别咸阳校本部温暖的家庭,单身来到尼洋河畔,战天斗地,吃大苦,耐大劳,为建校立下了汗马功劳。像领导干部牛锦华从学院筹建到施工的完成,一直奔波在第一线,费尽心血,做了大量有关全面的筹建施工工作;院领导沈摇斧,在修建学校大寨田中,以身作则,带领师生吃苦流汗在第一线,直至病倒在工作岗位;院办公室主任罗华荣同志更是个大忙人,在烦忙的建校活动中哪儿最忙、最需要解决问题,哪儿就有他的身影。藏族干部洛桑顿珠、三八顿珠、党他信等同志,他们也充分发挥了民族干部在建校中的有利条件,东奔西走,各方联系,哪儿有困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工人张联泉为学院电站的建设费尽心思,从筹建、施工到完成始终不离开岗位,为电站的建成付出了巨大努力;专业教师庞志功为学校果园的修建、果树的裁培花费了大量心血,专业教师马婉玉为农学系专业的创建到发展,兢兢业业,做了大量工作,……还有不少的教师和行政人员,他们都为学院的创建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都是先进的典型,给后人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回忆。

【作者简介】薛林堂,陕西韩城人,1956年陕西师大毕业,1956年至1957年西藏拉萨中学教师,1957年至1975年咸阳西藏民族学院政治课教师,1975年至1988年西藏农牧学院政治教师,农学系主任。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