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海鸥教授为古代文学方向的教师和研究生讲“诗词的叙事理路和方式”。他借助西方经典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的理念,以叙事为研究视角,关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认知、叙说、阐释的关系,从视角选择与叙事预设、叙事结构与阅读美感、叙事引导与阐释空间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具体诗词作品对汉语传统诗词创作与阅读的思维和表述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张海鸥教授还耐心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和在场的老师们就古体诗词创作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沟通与交流。袁书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复旦大学古籍所博士生导师刘晓南教授为文学院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方向的教师和研究生作了题为《风俗与方言——以“闽蜀同风”为例》的学术报告。刘晓南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风俗、政事、距离。通过大量材料的梳理展示了“闽蜀同风”一词的起源和“闽蜀同风”流传的类型;二是“闽蜀同风”仅流行于宋代,随着宋代闵地考取进士人数的增多,加强了闽地与其它地区的沟通,闽地风俗渐渐为世人所知,而元代攻下蜀地及对蜀人的屠杀以及明末张献忠屠蜀导致宋以后蜀风几亡,三是解释“闽蜀同风”。从前人对“闽蜀同风”的解释出发,结合闽、蜀两地独特的地方习俗以及对“风俗”一词的解释,提出音声也是“闽蜀同风”的一个表现;四是风俗与音声。分别以苏轼、朱熹为例证明蜀人熟悉闽语和闽人熟悉蜀语,结合自己在宋代闽、蜀语音有十多处相同特点的研究,得出“闽蜀同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于语音相同。高明教授主持讲座,并作了总结和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文贵良教授作了题为《旧体诗词入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态度、器量及年纪》的学术演讲。文贵良教授围绕“新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旧体诗词入史是否会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旧体诗词入史是否会瓦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个学科这三个问题讲起。他以很多版本的文学史为依据,讲述了撰写者对“新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他认为“新文学”与“旧文学”之间的对立基本消失,现在对于旧体诗词写入文学史应该采取开放、自信的态度。他结合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以及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诗词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旧体诗词入史不会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他还从文学传媒、文学比较、文学作品的审美质量等六个角度阐释了旧体诗词入史不会瓦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个学科的理由。文贵良教授认为中国现当代的旧体诗词可以入史,但他并不赞同拔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旧体诗词的价值。文学院院长王军君教授主持了讲座。
(文:张丹阳、蔡克烂、任玲/审核:王军君/编辑:陈庆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