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民族研究院在博物馆报告厅举办题为“古代青铜器研究”的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由文博教研室青年教师王文轩和长孙樱子主讲,文博教研室余小洪主持,全院教师和文博专业本科生参加了沙龙活动。
王文轩在《殷墟出土青铜罐及其相关问题》中,对殷墟发掘史以及殷墟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地位进行介绍,概述殷墟出土青铜器研究现状,以青铜罐这种特殊器型的发现为切入点展开讨论。他以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罐进行类型学划分,并对其年代进行讨论。依据青铜罐的器型特点和烟炱现象,认为青铜罐既有炊煮器又有盛储器。在阐述这类器物为外来文化因素的同时,归纳青铜罐所具有的本地文化因素。根据目前田野考古成果并结合殷墟甲骨卜辞和传世文献的记载,他认为青铜罐的出现与殷墟二期商王朝对晋陕高原长期进行攻伐有关。
长孙樱子在《长安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的科学分析与研究》中,对汉代铜镜的分布范围和器型特点进行介绍,结合科技考古研究方法,分析了长安地区出土34面两汉三国时期铜镜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铅同位素比值,讨论了该地区是否存在铜镜生产中心的问题,并通过与云南边陲以及中亚、东亚国家出土汉镜的比较研究,认为长安地区在汉代铜镜的制造及其在远疆和域外的分布网络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两位老师分别就传统考古学和科技考古学对古代青铜器进行深入论述,引证广泛,思路清晰。活动最后,师生就研究方法和如何梳理考古发掘材料等问题与两位老师展开热烈讨论,多学科思绪产生碰撞,达到了通过学术沙龙活动促进、培育、凝练科研团队,加强学科建设和教研室建设的目的。
(文:拉珍、王文轩/图:贾松静/审核:朱玉福/编辑:付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