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在藏的岁月,映入我眼帘的不仅仅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美丽的雪山圣湖,打动我的还有那些感人的医患故事。
刚刚进入阿里的第一个星期,我每天凌晨都因剧烈的头痛醒来,深夜想起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妻儿,不禁双眼模糊,泪花不由自主的流淌。渐渐地心中的忧伤埋没在和谐医患之间的工作环境中,初到西藏阿里改则县卫生服务中心,看到许多在内地看来常规化的检查手段在这里尚属空白;技术人员短缺,技术落后,常规检查的开展受限,但是这里的牧民患者都不愿转到拉萨大医院医治,因为他们觉得在这里住院像睡在自己家里一样,整个医院没有一个专业护理工人,家属充当陪护。他们在病房里支起高压锅,桌上摆满了糌粑、酥油茶、风干肉……每天早晨病区里弥漫着独特的饭香。
对比内地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在西藏的工作。在内地行医十年,经历太多的人间悲喜剧,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初来乍到为了防止医疗纠纷,我像往常一样小心翼翼地向病人询问病情,解释辅助检查的适应症,但很快发现这根本行不通,他们黝黑的面庞上挂着谦和的微笑,频频点头,始终还是一脸茫然——语言不通,但是还是用生硬的语言不停地说“谢谢”。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我购买了藏语图书,音像资料,开始学习藏语。慢慢的,我听懂了藏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不费任何力气,后来发现这里的医生是非常团结的,患者是可亲的,医患之间原来是一家人。
为了阿里地区全民体检,我和援藏干部从改则县到达乡镇,从乡镇达到牧区,海拔越来越高,路程越来越远。每天早起晚睡,长途的奔波忙碌,有时候还要翻山越岭,途经悬崖峭壁,时常惊险万分。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工作环境和设备也十分简陋,常常睡在简单的帐篷里,检查床就是自己的床,阳光成了工作灯光。尽管如此,大家依旧热情高涨,想方设法尽可能创造检查条件,更好地为藏民服务。阿里的人民很热情,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当地藏民总是会用整齐的队伍、洁白的哈达(哈达是最高礼仪)、动听的歌曲、优美的舞蹈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医护人员。在学校筛查时,孩子们见到我们,总会把腰弯到九十度,然后真诚说一句“扎西德勒”。阿里的孩子特别懂事,他们总是会互相照顾,超声检查时,总会排成“一字型”队伍,自己检查结束,总会为其它同学准备好纸巾,帮忙拉衣服,静脉采血时总会互相安慰鼓励。”
还记得在不完全小学给孩子们体检时,所有孩子带着高原红的小脸蛋儿,清澈快乐的眼神,使我难以忘怀。他们不曾领略过都市的繁华,父母用骡马驮着行李送他们来上学,小小年纪就开始寄宿生活,这是我们的孩子从未体验过的。在改则县玛米乡义诊,那些耄耋老人将我们分发的药品视如珍宝,小心翼翼地收好,双手合十向我们致谢,有的牧民还特地拿来自己舍不得吃的大块风干牦牛肉,放在大号盆子里,双手将盆子端过头顶,赠与给我们。每当此时,我确切感受到他们对于医疗服务的渴求,对医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西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这些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里的医疗事业做出一点点贡献,也算实现了自己的一点点梦想,为藏汉民族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文:李卫斌/编辑:张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