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来自中山大学中文系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三位教授分别为bat365官网师生作学术报告。
中山大学李炜教授在图书馆三楼会议室作题为《从给予句S2、S3的选择看汉语语法地域类型差异》的讲座。他从朱德熙先生的与“给”相关的表给予的四种句式S1、S2、S3、S4中发现了S2、S3句式的特殊性,而后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考察了汉语共同语和方言中S2和S3的分布特点,认为从S2和S3选择差异的角度汉语在官话/共同语和方言层面至少划分为3种类型:一是以琉球官话,粤、客、闽、吴方言为代表的南部官话/方言;二是以北京官话,西北方言为核心的北部官话/方言;三是至少包含西南官话的中部官话/方言。李炜教授学术视野宽广、学术观点独到、演讲风格幽默风趣,使听讲者获益匪浅。文学院语言学专业教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听讲,并与李炜教授进行互动交流。语言学教研室主任陈荣泽副教授主持讲座。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贵良教授在博物馆报告厅作题为《周作人:白话翻译与汉语造型》的讲座。他认为,白话文的发展和成熟过程也是汉语造型特质彰显的过程,五四时期白话文实践的演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影响巨大,及至当下,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作家作品仍属冷门。周作人作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其早期白话文实践以翻译入手后期方逐渐涉及白话文创作。周作人的翻译作品和创作均富于文采,彰显出鲜明的个人特点,对比周作人不同时期的文言译本和白话译本,两种译法间的异同和各自特质,可见周作人对汉语造型特点的独特理解。他还认为,周作人用词简洁却又意蕴绵长耐人咀嚼,因此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涩味”,而语义达,语序顺,字句勾连从容不迫是周作人白话文翻译的独特之处。周作人的白话文翻译往往能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正是建立在对汉语造型特质的深刻把握之上。文贵良教授的讲座吸引了文学院和外语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前来听讲。文学院院长王军君教授主持讲座。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彭国忠教授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会议室作题为《苏轼‘大江东去’词的深度解读》的学术讲座。他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从诗词格律、历史文化背景等多角度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了深度解读。与会师生就宋代文学的相关问题与彭国忠教授展开现场交流。文学院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及研究生30余人到场聆听。文学院党委书记袁书会主持讲座。
(文:武慧、刘薛薇、刘泽华/审核:王军君/编辑:陈庆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