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种子一般,只有经过掩埋才有生机。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他,无所谓那单一无味的年头,无所谓那吃糠咽菜的日子,无所谓那早出晚归的日常。用信念的力量,让身处逆境的自己鼓起前进的船帆;以信念的魅力,让遭遇险运的自己鼓起生活的勇气。
李有打,一个来自云南山区的彝族小伙,现在是bat365官网法学院15法二班的一名普通学生。生活的艰辛告诉了他奋斗和珍惜,生命的过程告诉了他知足与努力。
初见他时,一件橙色外套加一条灰绿色长裤简单的装扮虽显得有些单薄,但隐约透露出来的朴实和笑容里夹带的淡淡羞涩,将一个阳光大男孩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大家印象里,大山是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而著称,而对于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来说,大山早已不是简单的重叠,也没了普通人眼里如海般的汹涌澎湃和雄伟壮丽。这里是他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他的家。李有打生活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的一个彝族山区里。在那里,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便利的交通,生活在山区的他从小就少了许多城里孩子拥有的玩具,有的只是繁重的农活和艰苦的环境。李有打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虽不是家中老大,但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彝族山寨里每家每户都养了不少牛羊,他从小就跟着寨里的老人在大山里放羊赶牛,穿梭在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之间。放羊的时候常常是早出晚归,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李有打便在出门前就备好几个土豆,等到中午的时候,牛羊都睡了,他就会在山里燃起火,把之前准备的土豆烤着吃。直到太阳落山才会回家。偶尔碰上下雨,山路崎岖,也没有照明,经常会被树枝划到,脸上、腿上都是伤。山间又时常会有野兽出没,但在山里跌跌撞撞长大的他,早已习惯了这一切。小学时,李有打换过五、六所学校,最远的一所小学离家有五十多公里。从那时起,他一周便只能回一次家,每次从家到学校都要翻过大山,走过山路,淌过河流。
当我们问及他艰苦的大山生活时,他只是笑着说道:“其实我很喜欢这一切,别人眼里的苦,在我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美,我很喜欢大自然,也很喜欢朴实、平凡的生活。”苦中作乐成为了他的生活态度。
然而,在大山生活本就不容易,家中不仅要抚养三个小孩,还要应对许多琐事,加之李有打的母亲还身患疾病,父亲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常年不在家,家中的重担落在了兄妹三人的肩上。母亲昂贵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不堪重负。为了给母亲筹集医疗费,那时还在上学的李有打,偷偷遛了出来,跟着山里的大人到深圳的一家电子厂打工,每天工作9—10小时却只拿微薄的45元钱,也不惜当童工,放弃学业,为的就是能早日赚够钱,医好母亲的病。可惜造化弄人,母亲最终还是去世了,母亲离世的消息让他悲痛万分。即便是现在也时常会想起与母亲间的点点滴滴。李有打说,他的母亲文化水平虽然不高,却是个贤惠的人。母亲从小就会问他一些高深的问题,那时的他不明白母亲问的是什么,到了他能解释的时候,母亲却再也听不到了。说到这里,他不禁哽咽。模糊的记忆中或许只剩一个“空壳”,但时间会把一切抹平,把之前的泪水封锁,重燃心中的那份信念和执着。
或许是受母亲的影响,李有打最大的梦想就是学医。上大学时也满心欢喜的填报了医学,可是最后却被调剂到了法律专业。他说,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些失落,毕竟学医是他的梦想,可后来想通了,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能不留遗憾。
生活的意外并没有让这个大男孩惯于在随波逐流中欢呼,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没有妄图用卑微屈膝来赢得同情,而是用行动改写现实,用坚持催生希望。
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有很多次都会被他的真挚和朴实而感动,他的一切正好说明了人生其实就是一段含泪的旅程,走到哪个阶段就要爱上那段时光,不是每段生命的渡口都有承载生命的帆船,只要不抛弃梦想,不放弃追逐,学会自渡,没有任何人和物能滞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