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离珠峰最近”的日喀则定日县中学,学校有近200名教师,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老师,杨岑是其中之一。
杨岑的老家在四川乐山,2007年,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来到日喀则定日县中学。“进藏之前,我对西藏可谓是一无所知,那时候感觉它离我很遥远,而且跟我的生活也扯不上半点关系。只是在快要进藏的那一刻,我才对它的海拔略有所知,开始为自己的身体担心。”面对陌生的西藏,当时的杨岑好奇之中略带担心。
杨岑
西藏自治区各地施行双语(藏语、汉语)教学,杨岑是一名汉语老师。初到学校,杨岑有那么一段时间不太适应当地的环境——学校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需从河水里面取;冬天办公室里没有取暖设备;整个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教室里的桌椅板凳也参差不齐……“生活还是很艰苦的”,杨岑笑言。时间一久,杨岑倒也逐渐习惯了高原生活。
杨岑说,对孩子的思念是对自己最大的折磨。杨岑在西藏结婚成家,由于爱人也在西藏工作,两人几乎将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各自的工作上,一岁半的孩子被送回四川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杨岑只能每年乘着寒假回家见见孩子“这些苦都可以承受,毕竟来西藏工作就意味着奉献。”
杨岑曾经在一堂课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们的发言却她五味杂陈。“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农民”、“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拖拉机司机”、“我的理想是当门卫”。杨岑不知道自己是该为孩子们的淳朴而欣慰,还是要怒气不争,没有远大理想。后来仔细琢磨,孩子们之所以如此回答,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信息封闭、视野局限。杨岑略带严肃的说:“孩子们还是要出去看看,多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而目前,为人师表的自己能够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向孩子们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传授更多的知识。只有知识才能够让他们有机会迈出脚步,走到外面的世界,扩宽眼界,提升自己。
定日县中学的学生
杨岑相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社会的发展变革是绝对离不开教育的。以前的农奴,他们麻木地给农奴主做牛做马,社会历史等原因使他们不敢反抗。但是现在有谁还想当农奴,都想做自己的主人,这其中的变化就是因为思想的变化,而思想的变化也正是来源于知识的灌输,是教育的功劳。”能使孩子们走出去的,还是知识。
政府对西藏的教育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程度的支持,目前全自治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有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待遇。杨岑很欣慰,这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是无法想象的场景。旧西藏,只有贵族和寺院僧人才能读书识字,98%的人是文盲或半文盲。
西藏的未来需要知识和人才,这也一直是杨岑背井离乡坚守在高原,站在三尺讲台的原因。每年,还有很多像杨岑这样年轻的教师,从全国各地来到西藏,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为西藏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责编:卓嘎)